王女士不久前单位体检,做B超发现胆囊里有东西,大夫当时让她翻身动一动,然后对她说不是胆结石,可能是一个息肉。体检报告上写的是胆囊占位性病变,建议进一步到医院检查治疗。可她平时根本没感觉,自认为不会严重到哪去,于是王女士纠结于去医院还是不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。
胆囊息肉良恶都有
胆囊息肉(包括胆结石)多数人没有症状,是在体检时发现的。B超能够区分胆囊里面的石头和息肉,如果胆囊腔里的东西能够动那就是结石,而息肉是从胆囊壁上长出来的一个组织,它是不会动的。
经常听到有人说得胆囊息肉了,自认为和胆结石一样,不是什么大病。其实不然,有的胆囊息肉和胆囊癌真是有关联。
胆囊息肉分四大类,第一类是最常见的胆固醇息肉,要占到息肉里的60%至70%,第二类是炎性息肉,比如反复发作的胆囊炎、胆结石,刺激了胆囊壁,胆囊黏膜发炎,相当于形成一个假性息肉,这两种息肉是不会癌变的。但后面两种息肉就跟胆囊癌有直接关系了,一类叫腺瘤样息肉,它的发生率大概在胆囊息肉里占到15%左右,还有第四类叫胆囊腺肌症,它是胆囊壁的一部分或者是整个胆囊壁的增厚。胆囊腺肌症和胆囊腺瘤样息肉,也叫潜在恶性。
四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发病原因不一样,胆固醇息肉和饮食有关,像高胆固醇的饮食,常吃动物内脏或油腻的食物,或有脂肪肝的人,就容易得胆固醇息肉。而炎性息肉多数和胆结石、胆囊炎相关。而后面两种,就是和胆囊癌相关的腺瘤样息肉和胆囊腺肌症,可能和基因相关,因为身体里基因调控的失调或者是免疫系统出现异常,导致息肉的发生。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总体讲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,另外中年人发病率也会高一些。
CT核磁检查定性
像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没有癌变风险,如果患者没有症状可以先不管它,腺瘤样息肉和胆囊腺肌症有潜在恶性,就不能放任不管了。那像王女士怎样才能知道她到底得的是哪一类息肉,就需要做CT和核磁检查。在判断息肉性质的时候,CT和核磁要远远超过了B超。B超在多数情况下对于息肉的定性是比较困难的,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早发现胆囊息肉和结石,在这点上CT和核磁还没有B超敏感。
但一旦做B超发现了息肉,比如说单个,或个头比较大,超过1厘米,这时候就要提高警惕,做CT或者核磁明确诊断是哪一类息肉。如果做CT明确它是胆固醇息肉,也没症状,还可以观察,如果它是腺瘤样息肉,那就必须治疗了。
也就是说B超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息肉,更进一步的检查CT核磁就告诉我们是什么样的息肉。
什么样的息肉要做手术
现在因为大家体检的意识强了,很多单位每年都有一次体检,有人拿到体检报告以后,看到B超报告说胆囊多发息肉,直觉是长了好多个,还真有些害怕。
胆囊息肉是一个常见病,一方面不能大意,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担心。
是不是有胆囊息肉的人都需要治疗呢?不是。如果这个息肉没有症状,正常饮食情况下没有任何不舒服,比如肚子痛、腹泻、恶心等等情况,另外息肉的大小不超过1厘米,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病人观察,但不是不管它了,观察就是大概半年做一次B超就可以了。观察期间要改善生活习惯,这是最重要的。若有不舒服的症状,用一些利胆的、消炎的药物可能会有一点效果,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至于胆囊息肉是一个还是很多,专业点儿讲是单发还是多发。从诊治经验上看,多发的息肉可能比单发的还会好一些,因为多发息肉其实更多的是胆固醇息肉,而如果是单发的,反倒可能是腺瘤样息肉。
胆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会超过1厘米,胆囊腺肌症是胆囊壁的一部分的增厚或者整个增厚,而腺瘤样息肉就是我们讲的真正的息肉,它可以从几毫米一直长到几厘米,它的大小和癌变是直接相关的,比如说腺瘤样息肉超过1厘米,它的癌变机会就超过10%。
胆囊息肉治疗的第一是预防它变成癌,即胆囊癌,第二是有些人因为有反复胆囊炎的发作,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,因此要解决它的症状。与此相对应,一般两种情况需要做手术治疗,一种是息肉长得很快,长的个头比较大,超过1厘米;第二种情况就是胆囊炎反复发作。如果不符合这两种情况的话就可以观察,先不做手术治疗。以前做胆囊切除要开腹,现在是腹腔镜微创,像国外有些是门诊手术,当天做完就可以回家,我们这里一般是两天,且以前腹腔镜需要打三个小孔,现在我们使用3D腹腔镜,只需要在肚脐这一个地方做一个眼,就能把手术完成。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