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面上隆起的赘生物的统称,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类。它临床表现通常为:
⑴大便性质的改变如便血、大便稀烂不成形带有黏液或脓血。
⑵排便习惯的改变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、便秘、或腹泻与便秘交替。
⑶部分病人有腹痛。
⑷有时可看见带蒂息肉脱出肛门外。
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,属于良性肿物。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分均可出现,如鼻息肉、声带息肉、消化道息肉。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。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。
(1)腺瘤样息肉 又称息肉样腺瘤,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。但有一种遗传性家族性腺瘤病,又称“家族性多发性息肉”,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。
腺瘤样息肉的主要症状是出血。出血常附在粪便表面,颜色鲜红。长期慢性出血,可导致贫血,但80%以上的患者无明显症状。
(2)乳头状腺瘤 常单个发生,瘤体较大,最大的长达15厘米。本病症状主要是腹泻,粪便中带有大量粘液或仅有粘液排出。
乳头状腺瘤的癌病率也较高,在20-30%之间。
(3)儿童性息肉 发生在2-8岁儿童的大肠息肉叫做儿童性息肉。主要症状是便血,有时排便时可从肛门脱出,排便后可缩回肛门内,反复出血会导致儿童贫血,影响生长发育。
(4)增生性息肉 是大肠中最常见的息肉,表现为肠粘膜上的小隆起。多无临床症状。
(5)炎性息肉 又称“假息肉”,是由于肠炎炎性刺激而引起炎性反应增生。
(6)黑斑息肉病 本病有三大特点,一是有家族遗传性;二是病人有皮肤、粘膜色素沉着,表现口腔粘膜、口唇周围、面颊及指甲有黑色素斑;三是胃肠道有多发性息肉。
因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,故建议早期予以切除。
(实习编辑:萧锡瑜)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